2024xxstcszznb
广州市番禺区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平台
欢迎光临广州市番禺区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平台
社会组织业务办理登录
|
加入收藏
广州市番禺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信息平台
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联合助学促进会
2024年度
年度报告
发布时间:
2025年7月24日
单位名称:
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联合助学促进会
登记证号:
440181341
成立时间:
2020-04-30
性 质:
社会团体
公示项目
封面目录
基本信息
内部建设情况
分支机构
代表机构
办事机构
实体机构
党组织建设情况
公益事业(慈善活动)支出和管理费用情况
计算公益支出比例、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比例的情况说明
公益慈善项目开展情况
公开募捐备案情况
重大公益慈善项目收支明细表
重大公益慈善项目大额支付对象
本组织作为受托人运营的慈善信托
本组织作为委托人设立的慈善信托
重要关联方
接受重要关联方捐赠
对重要关联方进行资助
对重要关联方共同投资
委托重要关联方开展投资活动
与重要关联方发生交易
与重要关联方发生资金往来
关联方未结算应收/预付/应付/预收项目余额
资产负债
业务活动
现金流量
应收款项账龄
应收款项客户
预付账款账龄
预付账款客户
应付款项及客户
预收账款及客户
购买资产管理产品情况
持有股权的实体情况
委托投资情况
其他投资情况
2024年度业务活动总体情况和2024年度工作计划
会费
法律法规规章中明确规定的职能
行政机关委托授权的事项
举办展览会、博览会、交易会情况
举办研讨会、论坛、讲座、报告会的情况
评比表彰
创建示范活动
达标活动
办培训、职称评审、认证、鉴定等活动的情况
信息公开情况
业务主管单位初审意见
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
涉外捐赠情况
温馨提示:(填写该页必读):
1、本年度业务活动总体情况和下年度工作计划(包括群团工作情况)简要字数限制在400到1700字之间,若不够填写,可另附文件在本页附件的“补充材料”处上传。
2、字数包含中文、英文、数字、标点符号等所有内容,且不能带空格键。若字数超出无法储存的,建议适当的删减内容。
六、业务活动情况
(一)2024年度业务活动总体情况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
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联合助学促进会 2024 年度业务活动总体情况 . 一、总体思路 2024 年,本会以“高校师生三下乡培训”为唯一核心项目,围绕“课程标准化、师资校本化、工具数字化、成果可视化”四条主线,打造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乡村培训范式。 二、业务活动开展情况 1. 课程标准化 • 组建由教育学、心理学、学科教学论教授牵头的课程组,完成《三下乡培训教学包》1.0 版,含 6 大模块、36 个主题单元。 • 所有课程均配套讲师手册、学员手册与过程性评价表,实现“拿到即可开讲”。 2.师资校本化 • 建立“高校—师范生—在地教师”三级导师链:高校教授负责课程顶层设计,师范生负责现场授课,在地教师担任在地助教与文化翻译。 • 开展 3 期“师资集训营”,内容涵盖乡村课堂管理、在地文化融入、安全预案演练。 3.工具数字化 所有培训课件、视频、教案统一存入云端知识库,支持关键词检索与版本追溯。 4.实施与监测 • 培训分三批次展开,每批次周期 5 天,覆盖语文、数学、科学、艺术、心理五大领域。 • 设置“随堂诊断+结业展示+回访跟踪”三级质量环,确保培训效果可持续。 5.成果可视化 • 制作《乡村课堂微镜头》系列短片,记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瞬间,在高校及合作单位展映。 • 发布《三下乡培训白皮书(2024)》,从课程、师资、工具、成效四个维度系统复盘。 三、存在不足 1. 课程包偏重学科教学,乡土文化与德育渗透仍显薄弱; 2. 高校师生流动性大,培训经验沉淀与传承机制待完善。 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联合助学促进会 2025 年度工作计划 一、总体目标 在 2024 年 1.0 版基础上,升级为 2.0 版“三下乡培训”,做到“课程更乡土、工具更互动、师资更稳定、成果更共享”。 二、重点任务 1. 课程 2.0 • 新增“乡土文化与德育”模块,开发在地故事、非遗体验、劳动教育 3 个单元。 • 引入“同课异构”模式:同一主题由高校师范生与在地教师各上一节,课后共评共研。 2.师资稳定机制 • 建立“种子讲师团”:从 2024 年优秀师范生中遴选核心成员,进行进阶培训并颁发聘书,实现跨年度连续参与。 • 推行“双导师档案”:为每位师范生配备高校教授+在地骨干双导师,持续跟踪成长。 3.工具升级 • 开发“乡村课堂 AI 助教”插件,自动生成课堂关键词云与改进建议。 4.成果共享 • 建立“三下乡资源共创社区”,所有课程、案例、视频开源共享,支持外部组织二次开发与改编。 • 举办“乡村教育创新微论坛”,邀请高校、教研部门、公益组织共话经验与模式输出。 5.质量闭环 • 继续执行“随堂诊断—结业展示—学期回访”三级质量环,新增“学生作品线上展”环节,形成可视化成长档案。 三、保障措施 1. 治理:项目设首席课程官、技术官、传播官,职责清晰、定期轮值。 2. 培训:每季度举办一次“种子讲师”备课工作坊;每学期开展一次在地教师回访交流。 3. 安全:更新《三下乡安全手册》,纳入极端天气、突发疫情、交通意外等应急预案,所有队员行前完成线上安全考试。 四、结语 2025 年,促进会将坚持“把大学课堂搬到乡村,把乡村经验带回大学”的双向赋能理念,持续打磨“高校师生三下乡培训”2.0 版,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。 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联合助学促进会 秘书处 2025 年 1 月
2024年度业务活动情况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(包括群团工作情况,限1700字):
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联合助学促进会 2024 年度业务活动总体情况 . 一、总体思路 2024 年,本会以“高校师生三下乡培训”为唯一核心项目,围绕“课程标准化、师资校本化、工具数字化、成果可视化”四条主线,打造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乡村培训范式。 二、业务活动开展情况 1. 课程标准化 • 组建由教育学、心理学、学科教学论教授牵头的课程组,完成《三下乡培训教学包》1.0 版,含 6 大模块、36 个主题单元。 • 所有课程均配套讲师手册、学员手册与过程性评价表,实现“拿到即可开讲”。 2.师资校本化 • 建立“高校—师范生—在地教师”三级导师链:高校教授负责课程顶层设计,师范生负责现场授课,在地教师担任在地助教与文化翻译。 • 开展 3 期“师资集训营”,内容涵盖乡村课堂管理、在地文化融入、安全预案演练。 3.工具数字化 所有培训课件、视频、教案统一存入云端知识库,支持关键词检索与版本追溯。 4.实施与监测 • 培训分三批次展开,每批次周期 5 天,覆盖语文、数学、科学、艺术、心理五大领域。 • 设置“随堂诊断 结业展示 回访跟踪”三级质量环,确保培训效果可持续。 5.成果可视化 • 制作《乡村课堂微镜头》系列短片,记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瞬间,在高校及合作单位展映。 • 发布《三下乡培训白皮书(2024)》,从课程、师资、工具、成效四个维度系统复盘。 三、存在不足 1. 课程包偏重学科教学,乡土文化与德育渗透仍显薄弱; 2. 高校师生流动性大,培训经验沉淀与传承机制待完善。 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联合助学促进会 2025 年度工作计划 一、总体目标 在 2024 年 1.0 版基础上,升级为 2.0 版“三下乡培训”,做到“课程更乡土、工具更互动、师资更稳定、成果更共享”。 二、重点任务 1. 课程 2.0 • 新增“乡土文化与德育”模块,开发在地故事、非遗体验、劳动教育 3 个单元。 • 引入“同课异构”模式:同一主题由高校师范生与在地教师各上一节,课后共评共研。 2.师资稳定机制 • 建立“种子讲师团”:从 2024 年优秀师范生中遴选核心成员,进行进阶培训并颁发聘书,实现跨年度连续参与。 • 推行“双导师档案”:为每位师范生配备高校教授 在地骨干双导师,持续跟踪成长。 3.工具升级 • 开发“乡村课堂 AI 助教”插件,自动生成课堂关键词云与改进建议。 4.成果共享 • 建立“三下乡资源共创社区”,所有课程、案例、视频开源共享,支持外部组织二次开发与改编。 • 举办“乡村教育创新微论坛”,邀请高校、教研部门、公益组织共话经验与模式输出。 5.质量闭环 • 继续执行“随堂诊断—结业展示—学期回访”三级质量环,新增“学生作品线上展”环节,形成可视化成长档案。 三、保障措施 1. 治理:项目设首席课程官、技术官、传播官,职责清晰、定期轮值。 2. 培训:每季度举办一次“种子讲师”备课工作坊;每学期开展一次在地教师回访交流。 3. 安全:更新《三下乡安全手册》,纳入极端天气、突发疫情、交通意外等应急预案,所有队员行前完成线上安全考试。 四、结语 2025 年,促进会将坚持“把大学课堂搬到乡村,把乡村经验带回大学”的双向赋能理念,持续打磨“高校师生三下乡培训”2.0 版,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。 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联合助学促进会 秘书处 2025 年 1 月
字数限制在400到1700字之间。字数包含中文、英文、数字、标点符号等所有内容,且不能带空格键。若字数超出无法储存的,建议适当的删减内容。